译者:陈心怡 张海洋
中国有总数超过6000万的侨民,是世界上侨民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自 2012 年 11 月习近平主席执政以来,中国侨民政策中的跨国因素日益成为主流。
根据中国国务院 2015 年发布的《中国制造 2025》战略规划,建设先进制造业将使中国能够保持经济增长、保障中国国家安全并提升其全球政治和经济影响力。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一场关键的转型,从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转移。发挥侨民的科学、专业和创业技能已经成为一项坚实的战略目标。与美国、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其他经济发达的经济体一样,中国各级政府都在努力吸引这些人才——将知识网络置于资本流动之上。
2018 年,中共中央号召侨民通过 “讲好中国故事、助力中国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大局(指国家统一)、弘扬中华文化”,助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呼吁阐明了中国当前沟通与互动政策的范围,其超越了国内经济发展利益,延伸到跨国政治、社会、外交和文化领域。
作为一个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和政治大国,中国为全球和地区权力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动力。中国的侨民政策绝非仅受其国内利益驱动,而是在全球范围内演变,受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力量(尤其涉及目的国)的影响,并对世界舞台上的其他政体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讨论了中国侨民沟通与互动政策的两个基本趋势或挑战:
“招才引智” 的兴起,取代了早期 “招商引资” 的做法。
从发挥侨民资本投资促进经济发展(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到强调侨民提升软实力(自2000年以来)。
本文试图从跨国视角理解这些变化、挑战和潜在途径。
跨国视角从连接原籍国和目的国的多方面(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多尺度(本研究强调宏观尺度)的机构和深入的跨国联系的角度描绘政策。侨民政策反映了“自上而下的跨国主义”,其由政府制定,旨在让远处的侨民参与进来,使利于原籍国发展利益的现有精英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侨民政策由“自下而上的跨国主义”塑造。
本文讨论基于最近对关键信息提供者的深入访谈,其中包括中国政府官员、公共机构公务员、非政府组织(NGO)负责人以及活跃在海外华人研究领域的中国研究人员。2018 年 12 月和 2019 年 1 月,我(在我指导的一名研究助理和一名博士生的大力协助下)在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和江苏五个省市的10个城市进行了面对面访谈,这些城市都是中国移民的主要来源地。我们提出了半结构化的问题,以收集关于中国侨民的沟通与互动目标、范围和主要组成部分的最近变化,促成这些变化的可能因素,以及关键问题和干预措施的信息。此外,这些答案与从政策和先前研究中得出的现有报告相互参照。
吸引“顶尖人才”
背景
本世纪,发挥先进科学和专业技能已成为中国侨民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自 2000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转型期。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为主的传统产业受到了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限制(土地、水、能源、新兴劳动力短缺)。迫切需要高科技产业来维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势头。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不断增长,对创新和创业领域投资不断增加,吸引了许多受就业机会减少和经济衰退打击的人从目的地国家回流。中国各级政府都实施了有利于人才回流的政策;但现在的重点不再是吸引留学生回流,而是吸引拥有先进科学和专业技能的高水平人才。
访谈分析
中国对人才选聘的描述主要集中在“顶尖人才”计划及其挑战上,特别是2008年设立的千人计划,旨在招募国际领先的科学家和研究专业人员、技术创新者和企业家。据报道,“大约 90% 的千人计划受邀者是海外华人” [政府官员 3,浙江,男性,40 多岁]。然而,“现在吸引顶尖人才变得相当敏感” [政府官员5,北京,女性,50多岁]。受访者将这种敏感归咎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特别是与美国日益激烈的贸易战。“由于中美关系紧张,持有美国国籍的人才无法回国。事实上,大多数回国或有意根据安排为中国服务的人才都是一直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政府官员 5,北京,女性,50 多岁]。但一位非政府组织领导人将这种敏感性归咎于知识产权的侵犯:“美国必须保护知识产权。如果 ‘千人计划’ 没有侵犯知识产权,美国就不能指责他们……如果中国尊重知识产权,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回来”[非政府组织领导人 2,上海,男性,50 多岁]。
跨国视角
自2008年以来,由于“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经济放缓和大规模(工业)重组”,全球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中国吸引海外人才的战略(以千人计划为例)与一些目的地国的利益背道而驰,因为这些国家正努力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保持先锋地位,并在人工智能、机器人、3D 打印、基因工程和量子计算等领域取得突破。此类项目引发了与美国的严重摩擦,美国指责中国引诱这些高科技领域的杰出研究人员非法转让侵犯知识产权的技术。面对美国的指控,中国驻华盛顿大使馆的一名女发言人声称,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违反科学诚信和伦理的行为,将个人的非法行为与国家的人才计划挂钩是不负责任、居心叵测的。2018 年以来,中国的人才计划一直低调行事,以降低其敏感度;自2018年中旬以来,中国网站上已经无法获得关于千人计划及其受益人的信息。然而,这些转变并没有缓解中美贸易战下中美之间的紧张局势。在中国工作涉及千人计划的美籍华裔学者和工程师(即拥有美国国籍的中国人)在美国遭到逮捕或被撤职,科学交流减少,甚至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签证也受到限制。
在当前形势下,吸引人才显然不再是局限于中国国内发展需要的 “引进” 战略。相反,这是全球大国在高科技时代进行竞争和重新定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触发因素之一。在这方面,中国的人才计划占据了一个跨国社会空间:
吸引人才并不完全取决于中国国内的发展需要,还受到国际关系的强烈影响;
吸引人才的功能并不局限于侨民个人与其原籍国之间的社会经济跨国联系,而是体现原籍国与目的地国之间的关系;以及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吸引人才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国界,有助于国际竞争。
建设软实力
背景
软实力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术语,用来描述一个国家通过对共同价值观的呼吁为吸引个人和赢得外国公众而部署的资产。四十年来,中国经历了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见证了大规模移民,并崛起为全球经济和政治大国。因此,中国越来越多地寻求以软实力来补充其传统的硬实力,旨在 “逐步改变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从负面到中性,再到正面”。最近的研究认为,这一追求是对为国家经济发展与侨民建立密切关系这种传统政策的重大改变。
自 2012 年习主席上任以来,强调以公共外交塑造国家软实力、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已成为重中之重。习主席迅速倡导通过讲述中国的正面故事来开展公共外交,这已成为中国软实力的核心原则。现在,中国提出了一种 “国家想象”:让散居散居海外的中国人充当 “公共外交官” 或游说者,讲述有关中国意图和品质的好故事。
访谈分析
我们的访谈与这种转变一致:“过去,中国的经济发展状态侧重于吸引外国资本投资和先进技术。近年来,这种趋势发生了彻底的转变,转向了中国软实力的输出。目前,中国正在积极与国际社会接触,促进技术、智慧和经验的交流,建立一个共同未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海外华人融入目标社会,使他们能够讲述好的中国故事。” 【研究人员6,北京,女性,50多岁】。”
如下所述,尽管这些叙述并不是没有先例地认识到这种转变,但它们描绘了侨民公共外交招募的三个阶段:拥抱侨民的跨国属性,促进他们在目的地的融合,并让他们参与 “讲故事”。
拥抱跨国性
在招募的第一个阶段,我们的受访者倾向于相信,即使不返回原籍国,侨民也可以为其做出贡献。其中一位受访者提问道: “为什么中国要把侨民带回来?是的,回国者可能会带回有益于发展的技术,但是留在海外可以帮助输出中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促进中国的形象。” [NGO 负责人1,男性,30多岁,北京]。一些受访的研究者提出,侨民是中国的人力资本,在一个不仅局限于中国领土的 “整体领域”(全域)中发挥作用。[研究员7,男性,50多岁,北京]。另一位研究员重申并澄清了这一说法:“中国正在输出人力和财力资本。我们应该在一个整体领域中使用人力资本,这是一个全球领域,而不仅仅局限于中国。无论在哪里,只要为中国的利益服务,就应该被纳入中国的人力资本。” [研究员8,女性,40多岁,北京]。实际上,这些叙述实际上呼应了中国最近的人才政策,该政策主要侧重于吸引 “顶尖人才” 回到中国,并鼓励 “普通” 的侨民留在目的地国家。
融入进目的地
在进行公共外交招聘的第二阶段,利益相关者相信在目的地的融合可以让两国受益。深入调查显示中国有意大力推动这种融合:“中国政府应该为他们(侨民)建立平台,让他们能够快速在目的地融入,实现自我发展并为当地社会做出贡献。这是一种双赢的局面,因为成功融入目的地可以提升他们回报祖国的能力” [全球华侨联合会负责人1,北京,女性,50多岁]。另一位受访者充满激情地回答道:“这样做(促进在目的地的融合)将提高两国友好交往的能力,传播中国的思想和发展。” [研究员6,北京,女性,50多岁]。受访者认为 “融合到目的地” 可以通过输出价值观和文化使原籍国受益,而不仅仅是引入物质资本。
讲述故事
关于第三阶段,我们的研究对象确认目前的政策旨在鼓励公共外交官在侨居社群中“讲故事”。在 “讲故事”这一概念框架下,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变体:一种涉及个人分享“小故事”,而另一种涉及媒体传播关于中国更广泛的故事。这个阶段涵盖了一个动态,在其中叙事在公共外交策略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小故事方面,一位受访者评论道:“外国人不关心中国的大故事,比如国家复兴;相反,他们对与他们自己生活相关的小故事更感兴趣” [全国归侨联合会(ACFROC)负责人2,女性,40多岁,北京]。一些示例被提供来解释如何进行这种叙述。“他们(在海外的侨民)可以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外国人熟悉中国文化。例如,(餐馆经营者)可以教外国人如何烹饪中国菜,或者为那些熟悉一些中国文化方面内容或会说一点中文的人提供折扣” [浙江侨联负责人3,男性,50多岁]。从理论上讲,中国媒体可以同时向外国人讲述中国的故事并维护或加强侨民的团结。但我们发现一个共识,即中国在其对外传播努力方面并不成功,包括与侨民媒体的互动。一位研究人员回应直截了当地表示:“政府需要承认其对外传播工作的失败” [研究人员8,北京,女性,40多岁]。一些非政府组织负责人也表示同意:“在目的地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很难找到侨胞媒体和当地主流媒体的和谐共存,因为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和交流” [非政府组织负责人3,江苏,男性,50多岁]。
跨国视角
中国正在加速推动全球媒体计划,这是其积极行使软实力的方式。从一开始,中国似乎积极地与侨界媒体合作构建软实力,但在利益相关者看来,这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他们的观点与克莱夫·汉密尔顿教授(Professor Clive Hamilton )和玛雷克·奥尔伯格博士(Dr Mareike Ohlberg)在他们2020年的著作中的观点不同,后者声称中国共产党已经成功控制了海外的中文媒体,并压制了许多批评中国人权立场的声音。受访者所使用的“失败”一词指的是对如何将软实力的概念应用于媒体运营,如在国外传播宣传的有限的理解。正如一项研究所指出的,软实力的“实施和效力大多在中国外交政策和中国参与国际政治的背景下进行了研究。这些调查并没有让我们更接近解释在媒体和传播领域中如何理解和应用这个概念。”此外,中国认为海外华文媒体是全球传播的一个关键节点,然而却忽视了这些媒体在与外国人进行全球传播时面临的内在障碍:语言障碍。在涉及这个问题时,一位受访者强调了向 “双语媒体” 和 “雇佣当地员工” 的转变。
中国将侨民作为公共外交使者的参与对中国的软实力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从外交事务的许多事件中都可以找到证据,从2008年奥运会火炬传递,当时许多华裔侨民对西方媒体关于西藏骚乱的报道强烈反应,到最近的香港学生抗议引渡法案,中国大陆侨民学生迅速在校园里与香港学生对抗,这些行动受到了中国社交媒体,特别是微信和微博的推动和协助。然而,在澳大利亚,当中国驻布里斯班总领事馆公开赞扬在澳大利亚的中国大陆留学生的行动时,这场在公共和文明外交领域的冲突升级为真正的外交问题。这一事件升级为有关中国在澳大利亚大学校园内的外部干预的激烈讨论。如何将公共外交保持在文明领域内是中国需要学习的紧迫课题。
结语
本文从跨国视角提供了有关侨民沟通与互动政策的新见解,其中我们重点强调两点。首先,研究显示中国的软实力政策在本质上是跨国的。软实力本质上是跨国的,因为其特点是通过改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来达到跨国目标。它旨在在全球权力结构中更有利地定位自己:一组塑造其设计和功能的跨国力量(如目标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这需要在侨民中建立文化和社会政治联系的跨国功能,以及对政府和人民对中国的理解和态度在外国领土中产生跨国影响,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访谈中获得的第二个重要见解是,尽管人才计划表面上是中国国内的,但实际上反映了其跨国性质,因为它们嵌入在由中国、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之间不确定而复杂的全球权力关系中进行的调解。吸引人才曾经被认为是一种传统的 “引进”政策,主要关注研究和创新计划,以及承办这些计划的大学、研究机构和高科技创新园区。然而,我们的访谈表明,人才政策的重点已经转移到了国外:人才政策在重新定位中国在不断变化的全球权力结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受到跨国力量的影响,特别是国际间人才竞争、高科技转让的知识产权规定、中美争夺以及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影响。
总之,中国的侨民政策受到一系列跨国因素的影响:经济、技术和人才留住竞争以及新技术时代的不确定国际关系,全球和区域性权力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为了有效地与侨民进行接触,中国正在全方位、多层次地利用各种互动方式,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文化和政治领域,尤其是在吸引顶尖人才和参与公共外交方面。中国的政策不仅塑造了其内部发展,还影响了全球舆论,并通过人才吸引和软实力在全球权力关系(尤其是与美国之间)方面产生了新动态。这些发现为中国国家与侨民关系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并表明中国的侨民政策、实践和成果在国际边界上产生了强大的新效应。理解这种戏剧性的变化、挑战和中国侨民政策的方向,可以增强理解和潜在的合作。本研究通过强调跨国分析中的动态和关系要素,为跨国主义理论做出了贡献,以便更好地理解侨民与发展之间新的复杂关系。
图片:纽约唐人街。来源:马丁·索里/Flickr网站。